在天柱山上,經常能碰到挑山工。他們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擔,兩頭垂下幾根繩子,掛著沉甸甸的物品。登山的時候,他們一只手搭在扁擔上,另一只手杵著大杵,保持身體平衡。他們的路線是折尺形的--先從臺階的左側起步,斜行向上,登上七八級臺階,就到了臺的右側;便轉過身子,反方向斜行,到了左側再轉回來,每次轉身,扁擔換一次肩。他們這樣曲折向上登,才能使掛在扁擔前頭的東西不碰在臺階上,還可以省些力氣。擔了重物,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樣直上直下,膝頭是受不住的。但是路線曲折,就會便路線加長。挑山工登一次山,走的路程大約比游人多一倍。
我認識的老吳,他是土生土長天柱山人,今年60多歲了,靠山吃山,他在天柱山當挑夫有幾十個年頭了,他夏日赤背,冬著薄衣,每天挑著100多斤重的貨物送上主峰,價格100多元,上山一趟比普通登山者都要多耗時1-2小時。普通游客未攜帶任何物品都累得氣喘吁吁,挑山工所承受的辛苦和壓力是常人所無法體會的,夾縫中求生存,用體力獲取到的卻并不是太豐厚的回報……
一代代的挑山工,不管環境多么艱難,擔子始終在肩,長年累月,一步一個腳印,孕育出“埋頭苦干、勇挑重擔、永不懈怠、一往無前”的“天柱山挑山工”精神。如今,隨著時代變遷,挑山工可能會慢慢消失,但挑山工精神不會。(施劉紅)